從國片《聖人大盜》看區塊鏈的美麗與哀愁

縱然區塊鏈帶來資本自由的無限可能,但詐騙事件頻傳終究使它在投資人心中逐漸失寵。在明星光環褪去後,區塊鏈如何拿出「真本事」重獲市場信任,是未來一大考驗。

本文同步發表於數位時代

主打「全球首部區塊鏈商戰電影」的《聖人大盜》,經歷數年拍攝時間、10月中成功在戲院上映;拍攝網劇「Mr. Bartender」、「私室」起家,首次涉足電影界的28歲導演徐嘉凱,也以此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。自網劇到電影,徐嘉凱以群眾募資作為作品的重要資金來源,在理解網路集資的威力之下,也不意外其對區塊鏈的可能性深有所感、甚至以其作為電影主題了。

區塊鏈魔力已大不如前

網路帶來了許多機會,區塊鏈的猛烈發展更讓集資的廣度、速度與金額進入了傳統金融無法想像的境界,去中心化、共識機制、金融自由、非對稱加密,各種名詞走出愛好者的小圈圈,經濟、金融、分散式系統與密碼學得到了無比的重視,搭配著不斷創新高的價格作為佐證,一個嶄新的世界既充滿想像、又似乎已經唾手可得。「這樣下去很快就可以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。」「什麼納斯達克上市?我們是納斯達克的競爭對手好嗎。」

區塊鏈跨國界與無需許可的特性,讓資本的力量在低度、甚或無法監管的狀況下,獲得了從未得到過的自由與廣度,也帶來無數財富神話與新一波創業浪潮。然而再華美的宴席一樣有散場的時候,經歷高點以來的暴跌與長時間的價格來回震盪,「區塊鏈」這三個字的魔力已大不如前,各種區塊鏈技術進展、新變化,每兩三個月就有新議題引領話題的現象也已不再,隨著時間過去、曾經蘊含著無數可能與想像的新世界,看似與現實漸行漸遠了。

倒掉髒水,連臉盆中的嬰兒都一起被倒掉了

區塊鏈的技術帶來的資本自由,是以使用者清楚了解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,並負擔責任為出發點,但能有足夠了解的參與者只是絕對少數,多不勝數的惡質、詐騙項目成為圈子內的常態,讓民眾的負面觀感不斷加深;而當市況不佳,諸多主流交易所為刺激交易量,接連推出各類高槓桿商品,更加深了產業的投機色彩,當「為了倒掉髒水,連臉盆中的嬰兒都一起被倒掉」時,不進行金融炒作、著重於技術開發的團隊反而受創更深。

第五屆DevCon(以太坊技術開發大會)在大阪順利閉幕,但關鍵的以太坊2.0開發長路仍漫,臉書幣Libra如預期遭無數監管阻力,多位創始成員開始宣布退出;隨著影響程度日廣,區塊鏈遭遇的阻力也更加明顯;在發展慢下來的同時,也促使「因為價格而產生信仰」的參與者們靜下心思考,產業與社群也都開始投入長期的計畫、探索更加踏實的可能性。

考驗區塊鏈真實價值的階段

《聖人大盜》上映後,與Self Token將結合區塊鏈技術,進一步拓展「沉浸式娛樂」新的疆界;充分利用了區塊鏈的特性,無需許可與互操作性的DeFi(去中心化金融)吸引了諸多開發者投入;近期更將有區塊鏈社群舉辦「鏈上生活節」的活動,將區塊鏈與生活場景連結,營造讓民眾接觸加密貨幣、「第一次」去中心化應用(DAPP)的場域;當財富神話開始褪色,考驗真實價值的階段方隨之到來,區塊鏈是否真能告別詐騙與吸金的階段而「重塑信任」?這一切才剛開始,這一切也已經開始。

--

--

不斷探索的門徒陳保羅(Paul Chen)

分布文化創辦人,基督徒,關注信仰、元宇宙、加密貨幣、區塊鏈、閱讀、製作、單車、旅行。(更新20211214)